不知不覺孩子就來到一個睡醒會自己去看書、玩車車的年紀,開始學走路,可以帶去公園遊蕩的年紀。
我初到瑞典時有很多東西令我驚訝,其中一個讓我印象深刻的就是公園,或說「小孩遊憩設施」。
為什麼瑞典的小孩遊憩設施會引起我的注意呢?
首先,他們的溜滑梯都好高!
然後大多都沒有樓梯上去,不是要爬竿子,就是要類似攀岩的上去,總之上去的方法百百種,就是沒有樓梯。
我記得外甥子女來訪時,都非常喜歡瑞典的公園,但就是這個高到不行又沒有樓梯的溜滑梯讓他們很頭痛。爬不上去是個問題,就算爬上去了又不一定敢下來...
另外一個吸引我注意的點就是,遊戲區密度很高,幾乎每個社區都有一個小小的兒童遊憩區,溜滑梯跟沙坑幾乎是標配,再好一點的還有鞦韆。
此外,除了公園,瑞典人對於小孩玩的需求滿重視的,所以也會見到一些人行街裡特別的設計(如圖),在街道裡放進一些有趣的元素,讓小孩可以發揮想像力,在這些兼具休息與遊戲的設施上,盡情玩耍。
再來,就是遊憩設施的美感。在台灣常見的塑膠遊具,幾乎是毫無美感可言,還要搭配上公園其他使用者擺放的各式家具、清潔用具等。
但在瑞典,每個公園或遊戲區可能有點類似,但又都不一樣,走在各個社區裡,沒有那種複製貼上的感覺。有時候進到公園的一小角就好像來到一個個不同的幻想世界,除 了遊具帶來的刺激之外,還有視覺跟心靈的享受。
很幸運,我家地理位置不錯,附近就有很多可以遛小孩的地方,公園綠地湖畔甚至不到幾步路的人行街就有小孩遊戲區。公園裡沒有任何規定,小孩邊玩邊協調一個大家都覺得OK的方式。大人不用在旁邊管秩序,看著安全,還可以一邊跟其他家長社交,或單純休息。
最近天氣漸漸溫暖了起來,公園更是大家約著遛孩子、fika、甚至烤肉的好去處。
我記得我小時候家裡附近的公園也很好玩,有很多水泥做的大香菇,還有水泥大象溜滑梯,是台北下來過年過節的表兄弟們必訪之處。但有一天,這些「危險」的遊具突然都被拆掉,換上一套紅藍綠的塑膠遊具,非常之無聊,鞦韆也沒了,甚至連大樹都砍掉了!取而代之的是一些健身器材,還有自以為很美的草地與莫名其妙的造景花卉。
雖然社區裡的小孩還是很喜歡去公園玩,但是曾經經歷過公園過去的我們都知道,他們失去了甚麼。
到了瑞典,看了他們的小孩有這麼好的遊戲資源,就好希望台灣的小孩也能享受這種樂趣。
最近發現,台灣有一群家長為了小孩玩的權益,開展了一連串的特色公園建造活動,也在台灣做很多兒童權益的倡議,看了他們做的事情,覺得台灣有這樣一群人好棒,也很佩服他們的行動力。
最棒的是,台灣有越來越多適合小孩遊憩的公園了!
這群家長組成的 還我特色公園行動聯盟(特公盟) 最近還出了一本書,介紹全台灣所有特色公園,把他們的行動記錄下來,也順便把他們行動的論述介紹給大家。畢竟,這麼「刺激、危險」卻真正好玩的遊具,需要的不只是小孩有強健的體魄跟十足膽量,也需要家長、社會有一些對於「遊戲」的共識。
我覺得這是一場對台灣下一代影響很大的社會運動。
希望以後這些好玩的公園可以不是「特色」公園,而是一種普遍存在的公園形式,不論背景、收入,每個人都可以享用的資源。
#公園遊戲力 書的介紹:https://www.linkingbooks.com.tw/LNB/book/Book.aspx?ID=152131
聽幾集podcast來了解這些家長在幹嘛:
#溫叨超有事
Spotify:https://reurl.cc/kd0lkq
ApplePodcast:https://reurl.cc/L3dyra
SoundCloud:https://reurl.cc/d02d5g
SoundOn:https://reurl.cc/D9yN6R
#鳴人放送
https://opinion.udn.com/opinion/story/121057/5195800
#瑞典公園 #特公盟 #聯經出版 #遊戲力